李建军 张丹俊
发表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
太阳新城官网老师李建军和其博士研究生张丹俊的合作研究论文“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程度的省域差异”发表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建立起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从企业部门看,各类企业在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方面存在不平等,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获得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经济单位等面临的金融排斥问题比较严重。尽管这些年金融改革深化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正规融资为主渠道的中小微经济体等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通过正规金融体系融资难,通过非正规金融体系融资贵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的主要表现。
中小企业金融排斥过去多以“融资难”问题表现出来,由此,理论研究重点是关注融资难的成因、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分析视角多是从企业内部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展开。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局部原因,但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架构和综合政策应对框架。融资难作为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的表象,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需要深入挖掘,这是客观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理论上,本文基于现有金融排斥理论,结合Chakravarty and Pal(2010),Kempson and Whyley(1999)提出的评价标准,加入信息机制排斥,提出金融排斥的三大类指标:金融供给方主动排斥、金融需求方排斥以及技术条件排斥。中小企业金融排斥指数设计上借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编制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方法,构建五维度中小企业金融排斥指标体系,设计省域中小企业金融排斥指数并测度构成因素的贡献度。
通过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排斥指数,对我国不同省域金融排斥指标体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排斥省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中小企业自我排斥程度较轻,而中西部地区较重;金融供给方排斥因素占主导,其中地理排斥影响最大;技术条件排斥略大于金融需求方主动排斥。因此,减缓中小企业金融排斥需要从不同地区金融服务供给者与信息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同时引导企业降低自我排斥,提升融资效率。